果树茶翅蝽的形态特征及防治方法深入分析

时间:2021-08-05 编辑:Juli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茶翅蝽又名臭板虫,是果树种植期间常见的一种害虫,严重影响了果实的品质和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农户们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该虫害的防治。以下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果树茶翅蝽的形态特征及防治方法,希望能够对农户们有所作用。

果树茶翅蝽的形态特征及防治方法深入分析

1、形态特征

1.1 成虫

体长12~16毫米,宽6.5~9.0 毫米。身体扁平略呈椭圆形,茶褐色、淡褐色或黄褐色,体背具黑色刻点或金绿色闪光的刻点;有的个体具有金绿色或紫绿色光泽。触角共5节,黄褐色,其中第4节中部黑褐色,两端黄白色,第5节大部分为黑褐色,基端为黄白色。头三角形,向前突出,单眼红色。前胸背板前缘具有4个黄褐色横列小斑点,小盾片三角形,末端盾圆,基部具有5个淡黄色小斑点,两侧端角的褐色点较大。翅褐色,基部色较深,淡黑褐色,端部翅脉的颜色也较深。侧接缘黄相间,腹部腹面淡黄白色。

1.2 卵

短圆筒形,长约0.9 ~1.2毫米,从上方看为球形,具假卵盖,中央微微隆起,周缘环生短小刺毛,初产时青白色、近孵化时变深褐色,若虫即将孵化时卵壳上方出现黑色的三角口。

1.3 若虫

共5龄,初孵若虫近圆形,体长约1.5毫米,头部黑色,腹部淡橙黄色,各腹节两侧节间有一长方形黑斑,共8对,触角第3节、第4节及第5节可见白色环斑。2龄若虫体长约3.0~3.3毫米,淡褐色,头部黑褐色,胸部和腹部背面具有黑斑。前胸背板侧缘具6对不等长的刺突。3龄若虫体长约4.5~5毫米,棕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具有4对刺突,腹部各节背板及侧缘各具一黑斑,腹部背面可见3对臭腺孔,出现翅芽。4龄若虫体长约8毫米,茶褐色,翅芽增大。5龄若虫体长约10~12毫米,翅芽伸达腹部第三节后缘。

1.4 发生规律

茶翅蝽因地区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在南方地区一年可发生5~6代,北方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树皮缝隙、墙缝、石缝、树洞、草堆或室内、室外的屋檐下等处越冬,越冬成虫具有群集性,一般几个或十几个聚集在一起。室内越冬的成虫,如有绿色植物亦在室内可继续为害。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陆续出蛰。越冬代成虫可一直为害至6月份,7月上旬以前所产的卵,可完成一年两代的发育,7月上旬以后产的卵则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喜欢在中午气温较高,阳光充足时活动,交尾时间一般在晚上。成虫产卵于叶背,块产,每块卵约20~30粒,温湿度适宜时,卵期为5~9天。刚孵出的若虫不分散,聚集在卵壳上或在其附近,静伏1~2天后开始分散危害。成虫、若虫以刺吸林木果树的嫩梢和果实。据调查,茶翅蝽不同时间危害不同的寄主植物,成虫出蛰后危害泡桐、榆树、柳树、桑树和槐树等,5月中旬~7月初,茶翅蝽近70%的种群数量在泡桐树上。部分成虫6月份会转移到梨树和桃树上,苹果树和白杨树也有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梨树、桃树为害率常达到50%~80%。成虫若在8月中旬以后羽化,则不再产卵,成为越冬代成虫。越冬代成虫寿命可达300天。9月下旬气温开始下降,成虫陆续越冬,10月中旬室外仍可见少量未潜藏越冬的成虫。

果树茶翅蝽的形态特征及防治方法深入分析

2、防治方法

2.1 物理防治

利用该虫聚集越冬的习性,采用“陷阱”等有效的诱集工具,集中诱杀越冬期越冬成虫;在果园中,进行果实、果穗套袋可以减轻其危害程度;发现卵块和初孵群集若虫及时灭杀。

2.2 生物防治

保护自然天敌,小花蝽和草龄幼虫可以取食茶翅蝽的卵,三突花蛛能够捕食茶翅蝽的若虫和成虫。卵寄生蜂在茶翅蝽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茶翅蝽沟卵蜂平均寄生率达到50%,平腹小蜂寄生率可达52.6%~64.7% ,黄足沟卵蜂寄生率为60%以上。

2.3 化学防治

可以采用拟除虫菊酷和新烟碱类等高效低残留的广谱性杀虫剂,于卵孵化期、成虫大发生和低龄若虫期可喷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醋乳油15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连喷2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标签: 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