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稻曲病防治,你还在“马后炮”吗?

时间:2024-05-25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近些年来,晚稻生产上发生的稻曲病发生日趋严重,这与晚稻抽穗前后高温高湿有关外,主要原因是在防治上不够认识,在用药时更没有抓住关键时期,而是在见到症状后,才引起重视,用药防治大多是“马后炮”,失去了防治的适期,导致防治效果不佳,使病害逐年加重,危害较大。因此,抓住用药适期是防治稻曲病的关键。

晚稻稻曲病防治,你还在“马后炮”吗?

发病症状

稻曲病只表现在穗上,乳熟期穗上出现颖壳外张的病粒,初为黄绿色,后逐渐膨大成扁平或椭圆形的病粒而突出于颖壳。初时病粒表面光滑,后渐龟裂并生绿褐色丝绒状物,病粒边缘有时呈黑色并逐渐变硬,整个病粒形成一个菌核结构。病穗上病粒数少则1-2粒,多的可达10余粒,严重发生时全田一片黑色。

发生规律

稻曲病以菌核和厚垣孢子越冬。在稻田越冬的菌核,于第二年春季插秧灌水时,浮于水面,当环境条件适合时,就可以萌发成菌丝进而形成子座,在子座中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在晚稻抽穗开花时病菌的大量子囊孢子随风飞散,吹落在颖壳内腔和颖壳合缝处的子囊孢子萌发后侵入幼嫩子粒形成病粒。灌溉时稻粒也可以受到侵害,萌发后的菌丝可穿透幼嫩表皮而达到胚乳,后逐步发育膨大成绿色厚垣孢子球。其发病程度与湿度、降雨及肥水管理均有很大关系。一般杂交晚稻发病重于常规稻,两系杂交水稻发病重于三系杂交水稻,中稻和晚稻发病重于早稻,粳稻发病重于籼稻。

晚稻稻曲病防治,你还在“马后炮”吗?

防治对策

稻曲病的防治应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栽培和适期开展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建立无病种子田或在收获前进行穗选,选取无病健穗留种。

2. 结合防治稻瘟病用1%~2%的生石灰水浸种24~36小时,洗净后再浸种催芽播种。

3. 合理追肥管水。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施保花肥,氮、磷、钾合理搭配,以提高稻株抗病能力,切忌迟施、偏施氮肥。在水浆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4. 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防治。根据稻曲病病菌在水稻破口前就侵入植株的特性,确定水稻破口前7天为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感病品种田块或阴雨日多时,可以在水稻至始穗期再用药1次,巩固防治效果。在水稻破口前7天用药是一个倒推的时间,很难掌握,有研究表明,从叶枕平(剑叶与倒二叶叶枕相平)到水稻破口的时间是12天左右,叶枕平向后推5天就是破口前7天。因此,生产上可以大概掌握在水稻叶枕平或者在叶枕平向后推2-3天适时开展化学防治,所选用的农药可选择以下几种:

铜高尚。在破口前5~7天喷1次药,水稻齐穗后再喷1次药,每次每亩用铜高尚30毫升加水30公斤喷雾,能将病粒上菌块中的病菌杀死,使其在天晴时干缩、脱落,大大减少田间稻曲病病粒球的数量。

井冈霉素。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每亩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400毫升,加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

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复配剂。如30%爱苗乳油、30%嘉润乳油、30%世苗乳油等,不仅对稻曲病有良好的防效,还对其他病害如稻粒黑粉病、纹枯病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达到一药多效的目的。一般在水稻破口前5~7天,每亩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5~20毫升,加水30~50公斤均匀喷雾,隔10~14天再用药防治1次。

    标签: 晚稻稻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