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赤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时间:2021-05-06 编辑:Aaro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蚕豆赤斑病是蚕豆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蚕豆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了农户们经济收入的减少。因此,在种植蚕豆时,农户们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治措施。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蚕豆赤斑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

蚕豆赤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症状

  蚕豆赤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发生于茎秆和豆荚上。叶上病斑大多为 圆形、卵圆形的赤褐色斑点,稍扩大后中央部分凹陷,颜色转为褐色、铁赤 色,边缘色较深。两个或两个以上病斑愈合时,成不规则较大的病斑。当叶 片病斑很多时,叶尖端和叶缘常变成灰绿色至深褐色,最终导致叶片凋萎死 亡。在大田内若遇长期阴雨天气,病叶则逐渐变黑死亡,并在表面产生大量 的灰色霉,病叶早落并引起植株上端叶片脱落。叶柄和茎秆上病斑呈圆形、 椭圆形或梭状病痕,周缘呈深赤褐色,中央部下陷呈淡赤褐色或灰色,有时 又成狭长的条斑且中央部分也不凹陷,有的茎上病斑可长达10 cm。豆荚上 病斑呈小的赤褐色斑点,且不扩大和腐烂。灰葡萄孢菌B.cinerea Pers. 侵染蚕豆的症状也大体相似,但病斑较大,有轮纹、易致叶腐烂。

  病原

  Botryotinia fabae Lu et T.H.Wu sp.nov.称蚕豆葡萄孢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Botrytis fabae Sard.称蚕豆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细长,具隔膜,大小300一2000×9—21(um),淡褐色,于主梗1/3处先端部位分枝,末梢略膨大,其上生小梗,簇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或近圆形,淡绿色或橄榄色,大小12.2—22.8×10.5—15.8(um)。菌核扁平,椭圆形,表面粗糙黑色,大小0.5—1.5×0.2—0.7(mm),该菌只为害蚕豆。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混在病残体中的菌核于土表越冬或越夏。菌核遇有适宜条件,萌发长出分生孢子梗,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与蚕豆接触时只要有水湿即萌发长出芽管,先端形成的附着器紧贴叶面,产生侵染丝穿透角质层而侵入,条件适宜潜育期48小时;天气干旱病斑停止扩展,终止于圆斑或条斑;如遇有阴雨连绵,病斑迅速扩大或汇合致叶片变为铁灰色,引致落叶,植株各部变成黑色,遍生黑霉,仅3—4天致全株枯死。剖开枯死茎部,可见黑色扁平的菌核。温湿度对此病影响大,病菌侵入适温20℃,最高30℃,最低1℃。孢子从发芽到侵入,20℃仅8—12小时;5℃则3—4天。湿度需饱和,寄主表面具水膜,孢子才能发芽和侵入。此外,粘重或排水不良的酸性土及缺钾的连作田利于发病,低洼稻田种蚕豆发病重。

蚕豆赤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耐病良种

  如宁波慈溪大白蚕,Et本一寸蚕豆,三门本地品种。

  2 种子及土壤消毒处理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泡5 min或用1%石灰水浸种24 h;土壤处理可用5O%多菌灵wP 1 kg加细土200 kg拌成药土撒人蚕豆种植穴中。

  3 避免连作。合理配施磷、钾肥

  蚕豆重茬长势差,易感病。增施磷、钾肥可促使蚕豆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4 适时播种。适当稀播

  适时播种是为了防冻,防虫,减轻病害的发生。本地播种适期为1O月下旬~11月上旬。适当稀播,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可抑制分生孢子萌发及形成大量分生孢子,从而减轻病害。

  5 开沟排水。降低湿度。减轻病虫发生。

  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土壤、深沟高畦种植,降低田间湿度,增加土壤通透性,促使蚕豆根系生长发育,减轻病虫发生。

  6 彻底清除病残体

  清除病残体,将病残组织集中销毁,并结合蚕豆收获后进行深耕,可以减少病菌的菌源。

  7 药剂防治

  每667㎡可选用2:1 t 200波尔多液或7O%甲基托布津WP 800倍或77%可杀得或4O%龙克菌1 000倍喷雾,隔7 d防1次,连防2次。药剂防治做到早防早治,发病初期施药控制发病中心,以免传播蔓延。

    标签: 蚕豆赤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