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白带野螟的田间识别要点 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3-04-23 编辑:Bess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甜菜白带野螟别名甜菜青野螟、甜菜叶螟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浙江、湖北、山西等省区,主要为害苋菜、黄瓜、甜菜等。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甜菜白带野螟的田间识别要点、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甜菜白带野螟的田间识别要点、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1、田间识别要点

1.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 mm,翅展24~26 mm,棕褐色。头部白色,额有黑斑。触角丝状黑褐色。下唇须黑褐色,向上弯曲。胸部背面灰褐色,腹部黄褐色,环节白色。翅黄褐色,前翅中央有1条黑缘宽白带,静止时相互连接呈两端内斜的秃宝盖形,前翅前缘近外缘端有较短的白带,邻近有2个小白点。后翅色泽较前翅稍暗,中央亦有斜向白带1条。两翅展开时,前后翅2条白带相接,呈倒“八”字形。

卵呈扁椭圆形,长0.6~0.8 mm,淡黄色,透明,表面有不规则网纹,黑褐色眼点明显。

幼虫低龄时黄白色,高龄时淡绿色,光亮透明;老熟幼虫浅红色,体长约17 mm,宽约2 mm;头部前伸、稍平,黄褐色,口器色深,额部上方的“人”字形凹纹明显,前胸和中胸背面两侧各有2个圆形黑色斑块,随着虫龄增大,斑块增大,老熟时前胸两侧1对圆形黑斑、中胸1对月牙形黑斑较为明显。

蛹体长9~11 mm,宽2.5~3.0 mm,纺锤形,黄褐色;复眼突出,黑褐色;臀棘上有?^刺6~8根。

1.2 为害特点

低龄幼虫聚集叶背为害,取食叶肉,留下表皮,造成“天窗”症状。以后随着虫龄增长,食量递增,造成孔洞、缺刻,最终仅留下叶脉。大龄幼虫可吐丝拉网造成叶片折叠等田间为害症状。

2、生活习性

在我国中部地区,甜菜白带野螟1年发生3代及以上。以老熟幼虫吐丝作土茧化蛹,在田间杂草、残叶或表土层越冬。翌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历期40余天。各代幼虫发育期:第1代7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2代8月下旬9月上旬,第3代9月下旬10月上旬,世代重叠。成虫飞翔力弱,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叶脉处,常2~5粒聚在一起,每雌虫平均产卵88粒。幼虫共5龄,低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留下上表皮成天窗状,蜕皮时拉一薄网。3龄后将叶片食成网状缺刻,常吐丝拉网将叶片折叠,潜藏于内为害。老熟幼虫身体变红,24 h后又变成黄绿色,多在表土层作茧化蛹,也有的在枯枝落叶下或叶柄基部间隙中化蛹。

甜菜白带野螟的发生为害程度与8~9月平均气温关系密切,如果平均气温达到23℃以上,相对温度为70%~90%时,便可能大发生。苋菜等寄主作物连作,或寄主作物邻近地块有蜜源作物,常会加重发生,一般岗地受害重于平地,平地重于洼地。

甜菜白带野螟的田间识别要点、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减少苋菜等寄主作物秋季种植面积。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收获后及时秋耕翻地,可压低虫口基数。

②物理防治 结合田间管理,剪除带虫枝叶,幼虫少量为害时,进行人工捕杀。在成虫羽化盛期,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③化学防治 于夏秋季低龄幼虫发生期,可选择高效触杀型杀虫剂喷雾处理,如5%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2 000倍液、50 g/L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2 000倍液、10%醚菊酯悬浮剂1 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1 8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6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喷雾处理。施药时间以早晚和阴天为宜,喷药时注意叶背着药。因苋菜、甘薯尖等蔬菜采摘周期较短,需特别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

    标签: 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