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金果果” 让烂泥湾变“南泥湾”

时间:2022-09-12 编辑:Aaro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在宝兴县陇东镇自兴村3组,有一处小地名为烂泥湾的地方。据村中老人介绍,此名得来是因为这里有一处常年被水浸泡的烂泥田,该组村民只能栽种玉米、豆类等经济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农作物。

  董芝清就住在这个组。早在2012年,不甘过穷日子的他,开始与部分村民一起发展脱贫产业——种核桃。

  但现实并非如想象的一帆风顺。从最初的信心百倍,到中途跌入低谷,再到脱贫攻坚中重整旗鼓,董芝清不仅做出了党员的表率,也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新路。

种下“金果果” 让烂泥湾变“南泥湾”

6月20日,宝兴县陇东镇自兴村,董芝清在地里查看核桃的长势。

  磕磕绊绊 不曾放弃希望

  董芝清之所以选择种植核桃,受启发于家门前那株高十多米、树干比一般成年人腰还粗的山核桃树。

  “一到每年6月,这株陪着我长大的核桃树总会挂满裹着青绿色外壳的核桃。”董芝清说,这些土生土长的野核桃成熟后,虽然味道香脆,但个头略小,没有卖相。

  2012年初,董芝清从回村探亲的村民口中得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核桃就是其中重要的养生食品。一般核桃每公斤能卖到30元,精品核桃在超市里每公斤甚至能卖到40至60元。

  大受鼓舞的董芝清随即邀约同村几名有相同想法的农户,成立了宝兴县仙人坪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先期种植了50亩核桃,准备大干一场。

  但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意料,核桃树虽然长得好,但却始终不挂果。大失所望之余,没了本钱的村民更多选择外出务工,将发展核桃产业的希望寄托在了不愿放弃的董芝清身上。

  转机出现在,董芝清在宝兴县五龙乡团结村吃“九碗”时,遇见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邛崃的小伙儿阎卫刚。2010年,他在团结村租种下当地村民的200亩坡地,发展起了被当地村民认为无法种植成功的核桃,并在2013年实现第一次大丰收。

  那一天,两人因核桃产业这个话题有了共同语言。董芝清道出了自己发展核桃产业不顺的困惑,而阎卫刚则分析出了原因所在——核桃品种不适合当地气候和土质,须选择适合当地栽种的品种嫁接才能扭转局面。

  同年,在阎卫刚帮助下,董芝清先将其中的25亩核桃进行了嫁接。此后,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打响,在村里、镇里的帮助协调下,董芝清和阎卫刚建立起了正式的合作关系,由阎卫刚向董芝清提供核桃种植技术支持。

  成功挂果 带动村民致富

  “嫁接后的核桃,不仅在当年就已长到1米多高,更是在今年6月再次实现挂果。”20日下午,看着长势喜人的核桃,董芝清脸上满是笑容。

  核桃的嫁接成功让董芝清有了底气。在今年初村里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上,他向全体村民发出了邀请。

  今年4月,更多自兴村村民加入到发展核桃种植产业的行列中,总计种下了160多亩核桃。这其中,董芝清所在的自兴村3组,14户村民全部参与,新种下了40余亩核桃。而在全村,参与种植核桃的农户总数也达到了80户。

  几乎是在同一时刻,阎卫刚带着技术员和适应当地核桃生长的嫁接苗,对董芝清先期种下的25亩核桃进行嫁接,并在嫁接时向首次种植核桃的农户进行现场示范,讲解相应的技术管理经验。

  示范现场,既有普通村民,也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住自兴村1组的任世康,总计栽种了2亩核桃,是此次该村栽种核桃面积较多的贫困户之一。

  “有脱贫产业,还有技术服务,这些都多亏了村里和老董想得周到。”正如任世康所言,从种苗买回种下至今,董芝清对每个发展核桃产业的贫困户都是一视同仁。谁家在种植上遇到困难,只要一个电话,他都会尽可能及时抽空上门查看。

  也正因为这些周到细致的服务,董芝清在今年3月宝兴开展的“党建扶贫双示范工程”中,被选评为了党员示范户。

  如今,随着党员示范户落实的,还有一部分扶贫资金。目前这笔资金已到位4万元,全部在镇里专用账户上,主要用于新栽种核桃嫁接和后续产业发展。

  核桃产业发展有了起色,奔着长远发展、脱贫致富发展目标的董芝清也有了更多新想法。他认为,无论是五龙乡团结村的核桃,还是陇东镇自兴村、星火村的核桃,说到底,都是宝兴的核桃。“在保证品质相同的情况下,辅之以相应的包装设计,宝兴的有机核桃必定会很快形成市场竞争力。”董芝清说。

    标签: 核桃 村民 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