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瓜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时间:2022-12-07 编辑:Abbott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种植佛手瓜期间,佛手瓜病虫害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佛手瓜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很容易给农户们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佛手瓜病虫害,并做好防治工作非常重要。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佛手瓜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佛手瓜的病虫害

  1.佛手瓜的病害及其防治

  (1)霜霉病

  由鞭毛菌亚门的古巴假霜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保护地栽培时易发生此病。发病初期,叶面叶脉间出现黄色褪绿斑,后在叶片背面出现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黄色褪绿斑"发病严重时叶片向上卷曲,湿度大时病叶背面生有自霉,即病原菌的孢子囊和孢子梗,而环境干燥时则很少见到霉层。

  该病菌可在温室或大棚内的活体植株上存活,从温室或大棚向露地植株传播侵染。在温暖地区,田间周年都有瓜类寄主存在,病菌可以孢子囊借风雨辗转传播危害,无明显越冬期。病菌萌发温限为4~32℃,以15~19℃最为适宜。温度低、湿度大易诱发本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保护地栽培时湿度最好保持在90%~95%,尤其要缩短叶面结露的时间。发病初期可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霜铝铜或甲霜铜500倍液等。病情严重时,可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700~800倍液,每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收获前l周停止用药。

  (2)白粉病

  由子囊菌亚门葫芦科瓜白粉菌和单囊壳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高温高湿是该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时,又有大量白粉菌及感病的寄主,此病即流行。该病发生时,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蔓也能染病,但果实受害少。初发病时叶面先产生白色小粉斑,后逐渐向四周扩展融合形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个叶面覆一层白色粉霉状物,一段时间后,致使叶缘上卷,叶片逐渐干枯死亡。叶柄和茎蔓染病时,症状基本与叶片相似。

  防治方法 采用人工大量繁殖白粉寄生菌,即白粉菌黑点病菌进行生物防治。于佛手瓜白粉病发病初期喷洒到植株上面,可有效地抑制白粉病的扩展。发病初期喷洒农抗120或武夷菌素水剂100~150倍液,隔7~10天1次,连喷2~3次,不仅可防治白粉病,还可兼治炭疽病、灰霉病,黑星病等。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2000液,或60%防霉宝2号1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等,每7~10天防治一次。还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隔加天左右1次,防治1次后,再改用常用杀菌剂。保护地栽培时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用药量为1千克。采收前1周停止用药。

  (3)炭疽病

  由半知菌亚门葫芦科刺盘孢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发育适温为24℃,湿度越大该病越易流行,佛手瓜在整个生育期内均能染病。叶片染病,出现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斑,后病斑变为黄褐色至棕褐色;茎、蔓染病,病斑呈椭圆形边缘褐色的凹陷斑;果实染病,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初呈淡褐色凹陷斑,湿度大时可分泌出红褐色点状粘质物,皮下果肉呈干腐状,虽可深入内部,但影响不大。

  防治方法 加强大棚内的温湿度管理,及时通风排湿,降低棚内湿度;为减少人为传播蔓延,田内各种农事活动都应在露水落千后进行;保护地栽培,可用烟雾法,用45%百菌清烟剂,苗用量250克,每7~10天熏l次,连续或交替使用,也可于傍晚用5%百菌清粉尘剂喷撒,亩用量1千克。发病初期可喷洒下列药剂: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农抗120水剂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1周停止用药。

  (4)黑星病

  由半知菌亚门瓜枝孢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湿度大和连续阴凉是该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一般只侵染叶片,叶片染病时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1~2毫米,褐色,四周组织常为黄色,病叶卷缩不平整,病部生长缓慢,后穿孔,病叶一般不枯死。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尤其是定植后至结瓜期控制浇水十分重要。保护地栽培中,要注意温湿度管理,采取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叶面结露,抑制病菌萌发和侵入;保护地栽培时,可用10%多百粉尘剂喷撒,每苗用量1千克,或用45%百菌清烟剂,每苗用量250克,连续防治3~4次;发病初期可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每7~10天喷洒一次,连续防治3~4次。另外,要加强检疫,严防此病传播蔓延。

  (5)蔓枯病

  由半知菌亚门的西瓜壳二孢菌引起的真菌病害,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泻根亚隔孢壳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来年靠水流进行传播蔓延,从伤口、自 然孔口侵入,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该菌在20~25℃的温度条件下发生流行,且湿度高时发病重,保护地栽培中,若植株过密,通风透光差,生长势弱时发病重。

  蔓枯病主要危害 佛手瓜的蔓、果和叶片,茎蔓染病造成的危害较大,蔓上初生褐色长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斑上生有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子实体。病情严重时,能引起茎蔓枯死,使病部以上蔓果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严重时可引起茎蔓死亡,果实萎缩。叶什染病,呈水渍状黄化坏死,严重时整叶枯死。果实染病,产生黑色凹陷斑,龟裂或致果实腐败。

  防治方法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保护地栽培时要注意植株的调整,使其通风透光性好。发病初期可喷洒下列药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l周停止用药。若茎蔓发病,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拌成糊状,用棉絮或毛笔等涂于病部,每3~5天涂一次,连涂2~3次,效果较好。

佛手瓜的病虫害

  (6)(壳二孢)叶斑病

  是由半知菌亚门的黄瓜壳二孢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佛手瓜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较小,直径约3~6毫米,浅褐色至褐色。病斑边缘明显,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或土表越冬,条件适宜时放射出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收获后要及时清洁田园,把病残体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发病初期可喷洒下列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1500倍液,或60%防霉宝2号超微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每7~10天喷洒一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5天停止用药。

  (7)(叶点霉)叶斑病

  一般只危害佛手瓜的叶片,其他部位未见有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正圆叶点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由气孔或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引起植株发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此病易发生流行。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展成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的病斑。病斑灰白色,中央散生肉眼不易看清的褐色小粒点。发病重的病斑融合成大片,造成叶片早枯脱落。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制度,避免重茬,覆盖地膜可减少初侵染源;提倡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料;加强栽培管理,适时适量控制浇水,及时整枝打杈及疏除老叶,以增加其通透性。发病初期可喷洒下列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1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每7~10天喷洒一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5~7天停止用药。

  (8)叶烧病

  佛手瓜叶烧病是在保护地栽培中出现的生理病害,多发生在植株中上部叶片上,一般以接近或接触棚膜的叶片较易发生此病。发病初期病部的叶绿素明显减少,在叶面上出现小的白色斑块,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扩大后呈现白色到黄白色斑块,轻的表现为叶缘烧焦,重的则导致半叶以上乃至全叶烧伤。病部正常情况下无病症,但后期很容易被交链孢菌等腐生菌腐生,引起其他病害发生。

  该病是由高温诱发的生理病害,若棚内湿度较低,低于80%时,再遇有幼记左右的高温时,就会产生高温伤害,特别是在强光照条件下更易造成高温伤害,从而引发叶烧病。生产上,中午不放风或放风不及时及放风量不够,或高温闷棚时间过长均易发生叶烧病。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棚内温度不能过高,否则要注意及时通风降温。如通过强阳光照射,而棚内外温差大、不便通风时,可采用遮花苫法降温。当棚内温度过高、湿度又低时应少量洒水或喷冷水雾进行临时降温;采用高温闷棚法防治其他病害时,要严格掌握闷棚的温度和时间,防止发生叶烧病。

  (9)佛手瓜肥害

  我国栽培的绿皮、白皮两个佛手瓜品种,在出苗后或结瓜期叶片边缘或叶尖往往出现褪绿斑点,叶片变薄,呈现水渍状,病斑四周边缘发黄,后褪绿斑不断扩展,最后导致半叶或全叶干枯上卷。

  发生肥害的原因是佛手瓜幼苗对人粪尿特别敏感,若施用不当或过量施用,就会产生肥害,严重时能导致幼苗枯萎而死。

  防治方法 播种前要对种瓜进行催芽处理,播种后尽量不要浇水;幼苗期不要施用人粪尿,应在定植前或第二年的春季萌芽前,在离瓜棵30~40厘米处挖沟进行环施。定植前,定植穴内要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同时还要增施磷、钾肥,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整蔓上架和摘除多余侧蔓。

佛手瓜的病虫害

  2,佛手瓜的虫害及其防治

  佛手瓜的虫害较少,但栽培不当时也会发生,应注意及时观察与防治。

  (1)白粉虱

  属同翅目粉虱科,俗称小白蛾子,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且因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庞大,群聚危害,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 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培育 "无虫苗",辅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可与芹菜、蒜黄等白粉虱不喜食的蔬菜轮作;育苗前彻底熏杀残余虫口、清理杂草和残株。化学防治可采用下列药剂:10%扑虱灵乳油l000倍液,对粉虱特效;25%灭螨猛乳油1000倍液对粉虱成虫、卵和若虫皆有效;天王星2.5%乳油3000倍液可杀成虫、若虫、假蛹;功夫2.5%乳油5000倍液;灭扫利20%乳油2000倍液,连续施用,均有良好效果。生物防治可用人工繁殖释放丽蚜小蜂,当粉虱成虫在0.5头一株以下时,每两周放蜂1次,共3次释放成蜂15头/株。物理防治:利用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可在板条上涂黄色油漆,再涂上一层粘油 (可使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每苗设置32块,置于行间,高度与植株高度相同。当粉虱粘满板面时,要及时重涂粘油,一般可10天左右重涂l次。涂油时要注意不要把油滴在作物上造成烧伤。

  另外,由于白粉虱繁殖快易于传播,在一个地区范围内的生产单位应注意联防联治,以提高总体防治效果。

  (2)红蜘蛛

  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成、若、幼螨在叶背吸食汁液,使叶片出现褪绿斑点,逐渐变成灰白斑和红斑,严重时叶片枯焦脱落,田块如火烧状。高温低湿时红蜘蛛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采取农业防治措施,铲除田边杂草,清除残株败叶,可消除部分虫源和早春寄主;合理灌溉和施肥,促进植株健壮,可提高其抵抗能力。药剂防治可喷洒下列药剂:1.8%的农克螨乳油2000倍液对其防治效果极好,持效期长,且无药害;此外,可采用灭扫利20%乳油2000倍液、螨克20%乳油2000倍液或水胺硫磷40%乳油2500倍液等进行喷洒,采收前10天禁止用药。还可用生物防治,按红蜘蛛与捕食螨3:1的比例,每10天放1次捕食螨,共2~3次,可控制其危害。

    标签: 佛手瓜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