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立枯病病症 病因 发病规律及防治办法

时间:2023-01-29 编辑:Devi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苗木立枯病在我国各地苗圃均有发生,严重危害了松、落叶松、杉等幼苗的生长,给苗木种植产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苗木立枯病的防治工作。

苗木立枯病病症、病因、发病规律及防治办法

1. 发病症状

1.1 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期或出土后,苗木密集或湿度大。被病菌侵染。也称首腐或顶腐型。

1.2 种芽腐烂型。播种后出苗前,种芽在土中被病菌侵染引起种芽腐烂,亦称种腐或芽腐,表现为缺苗断垄。

1.3 苗木立枯型。苗木木质化后,病菌自根部侵入,使根部皮层变色腐烂,病苗枯死,但不倒伏,又称根腐型立枯病。

2. 苗木立枯病病因

引起苗木立枯病的病原有2种,侵染性病原;非侵染性病原。

2.1 侵染性病原

侵染性病原是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主要原因。这类病原中以真菌中的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3种为主[1]。3种真菌都属于土壤习居菌,有较强的腐生习性,可长期存活于土壤中的病残体上,条件适宜时即侵染苗木。

2.2 非侵染性病原

非侵染性病害指由不利的生态条件持续作用所引起的没有传染性的苗木病害,如气象灾害、土壤灾害和人为灾害等。如人工栽培管理时造成圃地积水、播种覆土过厚、表土板结、地表温度过高灼烧根颈等问题,都可诱发苗木立枯病。

苗木立枯病病症、病因、发病规律及防治办法

3 苗木立枯病发病规律

苗木立枯病的发生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受温度、湿度的变化影响最为严重。3种侵染性病原能分别以菌核、厚垣孢子或卵孢子度过不良环境,而一旦环境适中,遇到合适的寄主,便会发生侵染。苗木幼苗在生长前期,若遇低温高湿,易被腐霉菌和丝核菌危害,到生长中后期,若高温高湿,则常被镰刀菌危害。

3.1 土壤温度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土壤温度过高,使幼苗根颈产生灼烧,为病原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虽然侵染性病原菌的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湿度,但当最适温度达不到时仍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丝核菌在土温12~23℃致病较多;腐霉菌在土温为18~22℃时易侵染幼苗,镰刀菌在土温为20~28℃时危害苗木严重,且镰刀菌引起的松苗立枯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重。

3.2 土壤湿度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苗床土壤过干时,土壤板结,土粒粗大,容易使幼苗缺水导致长势衰弱;土壤过湿时,又会造成根系窒息,降低苗木抵抗力,病害加重。

3.3 气候变化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降雨和日照是可以影响湿度与温度的2个气候因素。雨日和雨量过多,在加大了土壤湿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气温和土温,使日照量减少,从而使幼苗出土时间延长。并且出土后幼苗木质化程度低,易受病菌侵染。

3.4 土壤条件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苗床土壤是粘土或白浆土时土壤易于板结,透气性差,蓄水力小,养分不足,对苗木的生长极为不利,易染病。新垦新荒地或稻田土育苗,发病较轻;老苗圃土壤条件差易染病。

3.5 栽培措施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种子质量差,苗圃发芽率低,出苗慢,幼苗发育不良,抗病能力差,易染病。播种过晚或揭草过迟,幼苗出土晚,赶上土壤高温时期,幼苗还很嫩弱,发病率高且重。播种后覆土过厚使出土苗木生长细弱容易发病。在雨天整地播种,畦面不平,土壤板结,容易发病。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容易滋生病菌,易染病。

苗木立枯病病症、病因、发病规律及防治办法

4 苗木立枯病防治措施

4.1 重视苗圃地选择

苗圃地的好坏直接影响苗木的生长情况。选择的苗圃地地势要平坦,避开低洼、粘重的土壤,选择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土壤要松疏,呈微酸性。还要注意前茬作物的茬口,不要在种植过马铃薯、茄子、花生、大豆、瓜类等作物的土地上育苗。

4.2 控制土壤环境

引起立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土壤,所以对土壤的管理、控制很重要。春天精细整地,秋季深翻细耙。细致整地,保持土壤固相、液相、气相合理比例。适当地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土壤消毒。干旱地区、粘土地带和灌溉条件较差的地方土壤处理要复杂一些,可用硫酸亚铁溶液处理,配制1%~3%的硫酸亚铁水溶液,按每平方米4.5kg的量喷洒,1周后播种。

4.3 种子处理

选择质量好的种子,播种前可进行种子的消毒处理。可用药剂有以多菌灵为主的混合剂和以五氯硝基苯为主的混合剂等。育针叶苗木时,最好使用经隔冬埋藏处理的种子。

4.4 栽培措施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有盖草、撤草、排灌水、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其中以水、肥更为重要。合理把握苗圃用水量,确保湿度的适中;均匀施用肥料,不施用未经充分腐熟的厩肥或过量施用氮肥。每个环节都可能关系到苗木的染病情况,因此要严格把关。注意防止春旱、夏涝。

4.5 化学防治技术

当病害发生时,化学防治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苗床湿度较大时,可用药剂施于苗木根颈部。苗期防治可用30%恶霉灵水剂1000倍液或70%敌磺钠可溶粉剂800~1000倍稀释液,施药时尽量采用浇灌法,让药液充分接触到受损的根茎部位。对于根系受损严重的,配合使用促根调节剂,防治效果更佳。

4.6 生物防治技术

根据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筛选对苗木立枯病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进行防治。邓勋等发现木霉菌株T-43和T-C14对立枯丝核菌和腐皮镰刀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其代谢的抑菌活性物质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5 苗木立枯病防治展望

苗圃苗木立枯病的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在土壤控制、种子处理、栽培技术上进行前期预防,当有病害发生时,依赖化学药剂。虽能给苗木生产带来效益,但是长期、频繁使用化学药剂带来了很多问题,如环境污染、土壤质量变差、对植物本身的药害作用等等。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全新的、高效的、对环境没有影响的新型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是今后研究苗木立枯病防治发展的重点。有研究报道称,木霉菌可有效防治立枯丝核菌和腐皮镰刀菌。可以此为出发点,继续深入研究木霉菌防治立枯病病原菌的机制,亦可寻找其他的对立枯病病原菌有高效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

    标签: 立枯病